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信息化建设提速3年投资将达1万亿
时间:2013-01-04   浏览:1123次

 “自2005年开始,未来三年中国行业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提速增长期,年均提速1.5%,2007年行业信息化IT投入的‘蛋糕’将达3817.4亿元,比2004年的2549.8亿元增长49.7%。”3月3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在中国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会上介绍,未来3年,中国信息化建设的IT投入累计将达1万亿。

政府部门将成最大买家

“政府部门将首当其冲成为2005年IT采购的最大买家,占到我国IT商用市场份额的15%。”中国行业信息化趋势调研报告课题组的副组长王永锋介绍说,从各个采购主体上可以看出,2005年政府部门主要采购主体分别是社保、税务、公安,增长最快的是审计、财政两方面。从政府采购产品需求规模来看,PC(个人电脑)仍在其中占到很大需求空间,2005年采购量达到84.7亿;其次,软件和IT服务在政府采购中也占有相当高的比重,推动软件和服务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软件正版化、电子政务深化,以及由自主实施向外包过渡。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是政府加大IT产品采购的主要动因。”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张大明表示,以商务部电子政务平台为例,过去是靠纸张、印章管理,现在已经更多靠信息和服务来转变。他说,从使用上来说,电子政务涉及两块,一是政府内部的管理,一是政府的网站建设。后者只要有网线服务器就可以了,而政府内部各种各样的自动化管理,包括数据库、数据挖掘、数据仓储等投资额却非常大,而这些恰恰是公众看不见的。据介绍,商务部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大投资用于内部管理,包括系统自动化管理的建设;另一部分用于政务的公开,即加快商务部网站的建设。

张大明介绍,我国政务电子化和政府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各个部委都有计算机中心,但是没有网络,直到1993年前都仍处于准备阶段,当时大家对网络非常生疏。1993年3月到1997年4月是我国信息化战略的启动阶段,其中三金工程是重要标志,国家从那时起真正有规划、有组织地由高层直接领导开展工作。1997年4月至2000年10月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展开阶段,那时通过了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2000年10月至今是全面发展阶段,重要标志是成立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四次重要会议,从投入200亿人民币建设的12个重点项目,到网络信息安全、信息综合利用的发展,通过这种脉络,政府和各行业信息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全球电子政务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升级仍将持续下去,现在只是政府对于IT产品采购大潮的开始。”张大明说,现在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化的发展上也是非常快的。据联合国2003年11月发布的一项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在191个成员国中,有173个国家的政府建立了各自政府网站,只有18个国家的政府完全没有上网,这其中很多都是非洲国家。“如今到2005年,这个数字应该大大小于18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化在全球的普及。”

电信业领头企业信息化

王永峰表示,在即将到来的三年IT产品采购狂潮期间,尽管交通、能源、物流等13个主要行业的投入都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对信息化投入增长拉动最大的要数电信业,据预测,电信在2006年将跃居成为中国最大的商用IT市场的采购买家。

王永峰说,2005年电信业对IT产品的投入增长速度达到19%,预计2006年其增长速度能达到35%,在2007年的投入将比2004年增长112%。“如此快速增长的首要原因在于电信行业3G业务的推动以及电信在上市和内部改革过程中对信息化投入的推动。”他同时指出,软件是电信行业2005年投入最大的产品,而在未来三年里软件也将是电信行业持续投入的热点,这主要是因为电信企业计帐系统、运营支撑系统、经营决策分析系统大规模的建设和实施。

2000年全球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企业电子商务显然已摆脱了早期的浮躁,正在渐入佳境,通信网络技术近五年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企业信息化变得更为简便和务实。据介绍,2005年企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即软件和网络产品需求增速明显。王永峰表示,从软件来看,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经过前期的建设以及对ERP的实施,如今已经进入数据集中阶段,为提高自己的效率,使ERP进一步深化,软件的需求规模必然增加;而网络产品的需求增长主要是基于大型企业网络的改造以及激增的中小型企业由原来的数据孤岛向数据集中过程中的需求,据了解,仅在金融行业中,对网络安全产品的需求2005年将达到39%的增速。

如此大的市场将由拥有哪些素质的集成商、方案商瓜分呢?王永峰按照企业负责人选择IT产品提供商时考虑的因素将受访企业分为三类。58%的企业属于经验实验型,这类用户主要关心项目合作伙伴的行业经验、技术实力和实际控制能力,其占总数的比重最高;23%的企业属于价格敏感型,他们关注项目提供商提供产品的价格以及总体拥有成本;19%的企业为规划前瞻型,他们主要关注方案商提供方案的前瞻性以及技术的领先性,方案服务商在业内知名度和方案未来的兼容性。

效益为先 避免浪费

各方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未来三年的IT产品采购热潮一方面说明了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正迎来发展机遇期,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诸如资源浪费、体制矛盾、区域差距等风险和问题。

王永锋说,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一些知名大企业只顾大规模地投入,而今导致资源大量闲置。“我们对多个企业做跟踪调查后显示,这种闲置状况非常普遍。”张大明也指出,这几年,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拓展与普及,各个省市、各个部委、包括企业,已投资了很多资金用来大量购买各种昂贵的设备,但如何能以需求为主,加强资源整合,优化技术资源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王永峰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去千家万户搞信息化的模式逐步被规模化应用代替,随着社会对信息化的了解,特别是随着国家和企业老总对信息化的认识,会由不自觉到自觉加强信息的资源整合和技术投资,但完全避免闲置则不太可能。

其次,中国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体制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矛盾也成为焦点。王永峰说,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要上ERP系统,必然会在各个方面进行调整,而所做调整将带来一些阵痛,一些波动,这个过程会对企业带来风险,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必会带来原有制度的改变和人事震荡。张大明形象地说,“五年前,老外经贸部想用网上配额许可证来代替各个省市人员到北京来办证,我们的好心最后却遭到了各方指责,一些老总和业务人员提意见说,你们搞信息化,搞得我们连出差的机会都没有了,这就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制度、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阻力。”

“地区差距是信息化普及中遇到的很大问题。”柴海涛说,目前我国各地在信息化投入方面很大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信息化投入的差距相应也较大,信息化进程到底会缩短这些差距还是会加剧这种差距,成为值得关注问题。他表示,一方面,发达国家、地区由于资金、教育水平、技术力量雄厚,占尽先机,发展速度会比落后国家、地区更快一些,形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情形;而经济比较弱的地区通过信息化迎头赶上,缩小差距,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因为毕竟信息化创造了一个即时沟通的空间,传统的时空概念被被整合为一,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系列的差距在信息化面前就苍白无力。但是他提醒技术水平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在信息化问题上一定要务实,即在技术先导和业务先导问题上,落后地区必须坚持业务先导这样一个方向,不要被技术的不断更新换带牵着鼻子走,贪大求洋。

此外,柴海涛认为,在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阶段,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信息共享。“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有55%左右的独立机构用户已把信息化覆盖了各自主要的业务领域,但是系统开发的规划性比较差,数据难以共享。”因此他分析下一阶段,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工作和投入将主要集中于数据集成和建设,并按照系统工程的方式进行全面规划,制定新的标准,实施信息化工程的更新和改造。

TAG:acj